我国的信息化道路是否仍在探索之中?
2010/11/18
问题来自一次讨论。
有人说:“我国的信息化道路仍在探索之中”。
有人反对:“全球范围的案例比比皆是,包括制造业在内,起码IBM就在制造业有很多案例,因此,这个“信息化道路”只存在借鉴、引进先进经验的问题,不是“仍在探索之中”。”
虽然只是一次非正式的讨论,但体现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因此再次拿出来供大家讨论,或许有益!
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关系到我国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问题。
两种意见的关键在哪里?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是“照搬引进”还是“结合自身国情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模式,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这样谈似乎有点泛政治化了,其实和政治无关,而是一种客观理性的观察。
首先,信息化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革命,而是一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文化变革和管理变革。单纯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远远不是信息化,真正的信息化必将对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改变。而信息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外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模式当中必然夹杂着西方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和管理内涵。因此,在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中必然要发生两种甚至多种文化的碰撞。
其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先进是相对的,任何看似先进的东西都是离不开其特有背景和环境的。由于缺乏对我国自身现状和文化环境的研究和清醒认识,我国许多企业在对自身信息化需求和模式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引进上马国外“先进”的信息系统的结果并非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失败。
第三,本地化是我国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探索符合自己实际的本地化信息化过程永远没有止境。信息系统不是工具和武器,拿过来就可以用,它是需要和自身的业务环境进行融合才会产生效率和效益的,否则作用便难以发挥,甚至于有副作用。
第四,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不能盲目服从咨询顾问和厂商的解决方案,业务与技术融合和有效的服务过程是保证信息化项目真正落地和发挥作用的保证。
由此可知,我国的信息化道路必然是在不断探索的实践中前进的,那种照搬引进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信息化绝非是花钱可以买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