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集装箱式云计算中心迎来首批用户
2010/12/25
风中有朵CPU做的“云”,信息、教育、健康、安全、商务等样样通。昨天,记者从上海数据港得到好消息,上海创造的中国首个绿色集装箱式云计算中心成功上线,较传统服务器集群节能40%以上,明年将进入产业化生产,预计全国市场规模约6亿元。“闸北卫生局健康云”“市北办公云”成为首批商业用户。
“豪宅”不再吃香
“云里雾里”应用再美,都要一个懂计算的聪明大脑——集中成千上万个CPU(电脑的中央处理器)的云计算中心。
选地皮、盖厂房、搭机柜、堆CPU……传统数据中心“一砖一瓦”搭建起来,降温和节电是两大难题。目前,散落在局域网、社区网、城区网、地区网各级信息中心的无数服务器,消耗了全球5.4%的用电量,而利用率只有15%。
Google在全球最先试水集装箱式云计算中心,将上千台服务器装进一只标准集装箱内,其比利时数据中心的能耗指标降到世界新低;2008年,微软也启动数据中心新部署,建在芝加哥的新型数据中心,除了底部的混凝土垫层需要就地建设外,其他所有东西都存放在一个已经制造好的集装箱单元中,由卡车运输卸载后,即插即用,一个人只需4天就可以建成一个单元。
今年,上海首批总投资超过30亿元启动“云海计划”,致力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并不断创新云计算关键技术。上海数据港投资有限公司率先取得了重大突破,国际级科研团队自主创新完成原型设计和系统攻关,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式云计算中心。
一个半月建成
市北高新区里一块空地上,两只20英尺长的集装箱静卧着,不怕风吹日晒。走近一看,这两个集装箱有点与众不同,外壳上贴着不少知名IT企业的LOGO;打开箱门,里面装的不是货物,而是密密匝匝的服务器,芯片运行指示灯闪烁着。
“这就是上海制造的集装箱式云计算中心。”上海数据港投资公司副总裁吴思权介绍说,普通集装箱经改造,变身云计算中心机房。它有两种款式,一种长20英尺,装有5000个CPU内核。另一种长40英尺,能装12000个CPU内核,其运算能力相当于上海医疗卫生系统500多家医院所有服务器运算能力的总和。
由于整个“集装箱”采用标准化组件装配,客户下单预订一个半月后,就可以轻松组建起一座云计算中心。而此前,这项工程需要耗时两年。
目前,国内外知名IT巨头纷纷关注上海造集装箱式云计算中心。位于紫竹园区的“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已选用该产品。明年,上海集装箱式云计算中心将进入产业化量产,并启动相关国家标准认定,争取在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中发出“中国之声”。